召陵區(qū)召陵鎮(zhèn)齊莊村木偶戲劇團六位老藝人帶來的木偶戲觀者如云。
記者 齊國霞
7月12日晚,西城區(qū)市民之家南門廣場燈火璀璨、人潮涌動。漯河市首屆非遺展演年活動七月第二場展演在此拉開帷幕。演出以“童真非遺”為主題,將我市兩個極具代表性的非遺項目——嗩吶咔戲與木偶戲搬上舞臺,以童趣化演繹展現傳統藝術的魅力。
曹錦豪手持嗩吶,以豫劇《大登殿》選段開場。嗩吶聲時而如金石鏗鏘,時而似流水潺潺。曹錦豪的高超技巧令人嘖嘖稱奇。隨后,龐思杰帶來了豫劇《卷席筒》選段,用嗩吶模擬人聲,表現小倉娃的機靈與委屈,讓觀眾驚訝得睜大了雙眼。曹錦豪、龐思杰合奏的豫劇《朝陽溝》選段,以明快的節(jié)奏和默契的配合,將青年男女的朝氣蓬勃演繹得淋漓盡致,仿佛有一男一女兩名演員在唱戲。
“我是第一次看嗩吶咔戲,沒想到這么神奇。演員用一支嗩吶、一個小碗就能模擬人的腔調,真的讓人大開眼界!”市民曹先生稱贊不已。
幕布拉開,一束暖光下,召陵區(qū)召陵鎮(zhèn)齊莊村木偶戲劇團六位老藝人的表演讓觀眾領略了木偶戲的神奇。線繩在幕后翻飛,木偶在臺前傳情。小小木偶在藝人手中仿佛活了一樣,眉眼間皆是人情冷暖。臺下觀眾聚精會神,生怕錯過了精彩瞬間。老藝人操縱著木偶,汗水浸透了衣衫也渾然不覺。
現場千余名觀眾把舞臺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,大家都被木偶戲所吸引。“漯河還有表演木偶戲的?之前我沒有聽說過,今天是第一次見。這些傳統藝術實在是太稀罕了!”觀眾李女士告訴記者,“帶孩子來看非遺表演,就是想讓他知道,我們的傳統藝術是多么值得驕傲。”
這場“童真非遺”展演充分展現了傳統藝術的魅力,吸引了眾多孩童的目光,為漯河非遺保護寫下生動注腳——當古老技藝與純真的童心相遇,文化的傳承便不再是單向的傳遞,而是一場雙向奔赴。整場演出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落下帷幕。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我市將持續(xù)舉辦這樣的活動,讓非遺走進群眾生活,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(fā)新生。
責編:瘦馬